蛋白质检测方法

蛋白质检测方法
蛋白质的检测方法:测定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有种方法,是凯氏微量法,是自动定氮分析法。
.凯氏微量法(蛋白质的检测方法)
有手工滴定定氮和自动定氮仪定氮,实验者可根据经济条件设备而定。
1.原理
蛋白质是含氮的有机化合物。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同加热消化,使蛋白质分解,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。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,用过量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,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,即为蛋白质含量。
2nh2(ch2)2cooh+13h2so4 (nh4)2so4+6co2+12so2+16h2o
(nh4)2so4+2naoh 2nh3+2h2o+na2so4
2.方法
本法参照gb 5009.5 -85
适用于各类食品及饲料中蛋白质的测定
3.试剂
所有试剂均用不含氨的蒸馏水配制。试剂均为分析纯。
3.1硫酸铜
3.2硫酸钾
3.3浓硫酸
3.4 2%硼酸溶液(或1%的硼酸)
3.5混合指示剂:1份0.1%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份0.1%溴甲酚绿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。也可用2份0.1%甲基红乙醇溶与1份0.1%次甲基蓝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。
3.6饱和氢氧化钠:500g氢氧化钠加入500ml水中,搅拌溶解,冷却后放置数日,澄清后使用。
3.7 0.01mol/l或0.05mol/l盐酸标准溶液:需标定后使用(配制及标定方法见附录)
4.仪器
消化炉凯氏定氮蒸馏装置万分之电子天平
凯氏定氮蒸馏装置
5. 操作步骤
5.1样品处理:精密称取0.1~2.0g固体样品或2~5g半固体样品或吸取液体样品5~20ml,放入100ml或500ml凯氏烧瓶中,加入0.2g硫酸铜,0.3g硫酸钾及3~20ml浓硫酸,放置过夜后小心加热,待内容物全部炭化,泡沫*停止后,加强火力,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,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后,取下放冷后用约2~10ml蒸馏水冲洗瓶壁,混匀后继续加热至液体呈蓝绿透明,取下放冷,小心加10~20ml水混匀,放冷后,移入100ml容量瓶中,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,洗液并入容量瓶中,再加水至刻度,混匀备用。取与处理样品相同量的硫酸铜、硫酸钾、硫酸按同方法做试剂空白实验。
5.2按图装好定氮装置,于水蒸气发生瓶内装水至约2/3处,加甲基红指示液数滴及数毫升硫酸,以保持水呈酸性,加入数粒玻璃珠以防暴沸,加热煮沸水蒸气发生瓶内的水。
5.3向接收瓶内加入10ml,1~2%硼酸溶液及混合指示液1滴,并使冷凝管的下端插入液面下,吸取10ml样品消化稀释液由小玻璃杯流入反应室,并以10ml水洗涤小烧杯使之流入反应室内,塞紧小玻璃杯的棒状玻璃塞。将3~10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小玻璃杯中,提起玻璃塞使其缓缓流入反应室,立即将玻璃塞盖紧,并加水于小玻璃杯中以防漏气。加紧螺旋夹,开始蒸馏。蒸气通入反应室使氨通过冷凝管而进入接收瓶内,蒸馏2min,移动接收瓶,使冷凝管下端离开液面,然后用少量中性水冲洗冷凝管下端外部,再蒸馏1min取下接收瓶,以0.01或0.05mol/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灰色或蓝紫色为终点。
同时吸取10ml试剂空白消化液按5.3操作。
6. 计算
x = (v-v0 )×c× 0.014× b/m ×100× f
式中:
x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,g/100g;
v 样品消耗盐酸标准液的体积,ml;
v0 - 空白消化液消耗盐酸标准液体积,ml;
c 盐酸标准液摩尔浓度,mol/l;
0. 014 1mol/l 盐酸标准液1 ml相当氮克数.
b 定容体积/取液量
m 样品的质量,g;
f 氮换算为蛋白质计算因子。蛋白质的氮素含量不同,故换算因子不同。详见下表。
蛋白质计算因子
食物计算因子
蛋,鱼,肉及制品,禽类,玉米,粱,豆类,水果和蔬菜类 6.25
乳及乳制品 6.38
大米 5.95
小麦面普通粉 5.70
全麦,大麦,燕麦,裸麦,小米,小麦面全麦 5.83
小麦 5.80
黄豆 5.71
花生 5.46
芝麻,向日葵,核桃和榛子 5.30
麸皮 6.31
7. 举例
设取样品0.1000g,消化后稀释至100 ml; 。取10 ml样品稀释液,标准盐酸为0.01 mol/l ,空白滴定为0.12ml; ,样品滴定用去的标准盐酸为3.21 ml; ,测得样品中蛋白质百分率为:
(3.21-0.12)×0.01×0.014×10/0.01× 100× 6.25
=(3.21-0.12)×8.75=27.0%
8. 附录:
(1)标准hcl溶液(0.1 mol/l hcl)配制及标定:
配制:量取9毫升hcl,加适量水稀释至1000毫升。
标定:称取约0.15克左右在270~300℃干燥至恒重的基准*,加50毫升水使之溶解,加10滴溴甲酚绿-甲基红混合指示液,(量取30ml0.2%溴甲酚绿乙醇溶液,加入20ml0.1%甲基红乙醇溶液,混匀)用配制的盐酸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紫红色,煮沸2min,冷却至室温,继续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紫色。同时做试剂空白实验。
(2)计算:
c = m
(v-v0)×0.0530
c - hcl标准滴定溶液的实际浓度,mol/l
m - 基准*的质量,g;
v - hcl标准滴定溶液用量,ml;
vo - 试剂空白hcl标准滴定溶液用量,ml;
0.0530-1.00 ml hcl标准滴定溶液〔c(hcl)=1mol/l〕相当基准无水碳钠g。
0. 01mol/l hcl:吸取标定过的0.1mol/l hcl 10 ml,准确稀释至100毫升。必要时重新标定浓度。
9.注意事项:
9.1干样用称量纸称重连纸同消化,空白管同样放称量纸消化。
9.2 含糖量和油脂的样品消化时容易溢出,加热要缓慢。
9.3 稀释样品时消化液过热,加水反应猛烈使样品损失;消化液过冷,加水后盐析不溶解。
、自动定氮分析法(蛋白质的检测方法)
1.原理
本方法为凯氏微量定氮法,将蛋白质的氮素转化成氨,与硫酸化合成硫酸铵,然后测定氨量。由此计算出氮素含量,再乘以相应的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。化学反应式如下:
2nh2(ch2)2cooh+13 h2so4→(nh4)2 so4+6co2+12 so2+16h2o
(nh4)2 so4+2naoh→2 nh3+2h2o + na2so4
2.方法来源
gb/t 6432-94 本法适用于各种食物和饲料的测定
3.仪器
kjeltec auto 1030 analyzer 40孔消化炉
4.试剂
本实验所用试剂皆为分析纯,所用水皆为蒸馏水
(1)浓硫酸 98% h2so4
(2)凯氏片(催化剂)k2so4 + se
(3)40%氢氧化钠溶液(naoh) w/v
(4)* na2so4
(5)1%硼酸(h3bo4)吸收液称取100g硼酸溶于10l水中。加入100ml溴钾酚绿溶液,再加入70ml甲基红溶液,后加入3ml 4%氢氧化钠溶液。
(6)0.1mol/l盐酸(hcl)标准溶液,标定后使用。
5.操作步骤
5.1样品消化:称取定量的样品于消化管中(半固体样品用称量纸称取),加粒凯氏片于消化管中,然后加入5ml浓硫酸,放置过夜,同时做样品空白管。在消化过程中,先用低温消化(防止温消化时样品溢出),低温消化1小时后,将温度升到档,至消化液无色透明。待消化液冷却后,加入少量水冲洗消化管内壁,振摇,以免内壁粘有样品以致消化不*。然后于消化炉上再消化,直至液体无色透明。放置室温后,加水至25ml,待测。
5.2样品定氮:开启1030自动分析仪电源,输入测定时的参数,打开steam按钮,产生蒸气5分钟,同时调节蒸气表,使蒸气表的指针指到normal。后将消化管装入,关闭安全门,开始自动定氮。当cycleover灯亮时,记录滴定结果,打开安全门,进行下个样品测定。
6.计算
蛋白质(g/100g)= (v-v0)×0.01401×n×f/m×100
v:样品消耗盐酸标准液的体积,ml;
v0:试剂空白消耗盐酸标准液的体积, ml;
n:盐酸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, mol;
0.01401:1mol盐酸标准溶液1ml相当于氮克数
f:氮换算为蛋白质的系数(般样品的系数为6.25);
m:样品的质量,g;
7.注意事项
7.1 对含糖的样品或油脂样品在消化过程中必须先低温消化,防止样品溢出,消化所需时间较长。
7.2 样品的称样量不宜过多,否则试剂消耗多,消化时间长,适宜称样范围在0.05~2.00g之间。
7.3 消化液过冷,在加水时,消化液有盐析出。将消化管放在消化炉上加热,使沉淀溶解。
7.4 使用自动分析仪时,定氮前,应将管路中的吸收液排出去,因为管路中的吸收液长时间停留会变色。
7.5 在产生蒸气的水中加入*是为了提水中的电解质。
7.6 本仪器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用量范围在0.5~7ml。
上海嘉鹏科技有限公司 :
400免费:
手机:
,,,,
传真: :sh-jiapeng
地址:上海市真陈路1398弄15号 : /

株洲25公斤铸铁砝码现货供应厂家
铣削曲面时应注意的问题
泵吸式二氯甲烷检测仪采用新半导体纳米工艺超低功耗32位微处理器
自动酸值测定仪的样品测定
溶解氧分析仪使用注意事项
蛋白质检测方法
板框压滤机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和滤板的实验方法介绍
排污泵的设计特点
非金属垫片原材料的选择
液压密封圈工艺技术流程
高速主轴电机的冷却与散热
介绍数控车床的加工顺序
CHFOIC DRO11-2M新天数显表安装机床上的案例图
Bemers 液压分配器 ND158-12H7 011.158.000技术参数
机械磅秤增砣资料
如何解决工件在进行感应淬火后产生的变形问题?
新兴药业变身复星系 新三板医疗行业并购持续升温
SMC电磁阀使用材料都有哪些
Dde Biotin-PEG4-azide 1802907-93-2 DDE-生物素-PEG4-叠氮的描述
刀具半径补偿的工作原理